產房的設置應以方便工作,有利于母嬰安全、符合隔離和無菌為原則,并與手術室、產科病房、母嬰同室和新生兒室等相鄰近形成相對獨立的區(qū)域。 布局合理明確劃分非限制區(qū)、半限制區(qū)和限制區(qū)。區(qū)之間應用門隔開或有明顯標志。有條件的醫(yī)院分娩室應設三條通道, 即病人通道、工作人員通道、污物通道。病人通道宜近待產室,工作人員通道應靠近更衣室,分娩室設污物通道,以使污物直接從外走廊運出。
(1)非限制區(qū): 設在產房外側,包括換鞋更衣及平車入室區(qū)、產婦急診、人院處理室、更衣區(qū)、衛(wèi)生問、值班、休息室等平車轉換處應設消毒墊。門口消毒墊要定期更換。
急診、人院處室:設辦公桌、檢查床、聽胎心音器(應有多普勒設備)、骨盆尺、軟尺、血壓計、聽診器、打診糙、體溫計、體重磅、沖洗會陰消毒液及沖洗用具、肛查于套、衣服、消毒草紙等
產婦衛(wèi)生間:內有浴室、廁所,廁所以坐廁為宜,廁內信號燈,另有洗手池。
工作人員更衣室、污物處理室、儀器清洗室等同手術室。衛(wèi)生間同普通病區(qū)
(2)半限制區(qū):設在中間,包括辦公室(桌)、待產室、工作人員休息室、治療室雜物室、被服、儲備室、敷料準備室、器械室、洗滌間、庫房、值班室等準備室應設工作臺、推車、器械物品架或柜。此室用以器械擦拭、敷料、器械打包,等待送消毒、滅菌的準備工作。
@待產室:凡孕婦已進入第一產程,均應送入待產室。待產室應靠近分娩室與辦公室,室內床位不宜過多,以 1-3 張為宜,床旁桌備有胎心音聽筒、胎心監(jiān)護儀、血壓計、肛查指套與潤滑油等。
(3)限制區(qū):設在產房最內側,包括分娩室(分正常分娩室、隔離分娩室、中期引產室、溫馨分娩室)、洗手間及無菌物品存放室等。
正常分娩室:應設在新生兒室與待產室中間,其地面和墻壁的建筑要求與手術室同。產床與產科病床數(shù)之比一般為 1:8-10,如產床多則要分室。設有無菌器械柜、無菌敷料柜、藥品柜、手術器械臺、新生兒搶救臺、手術照明燈、嬰兒磅秤、氧氣設備、電動吸引器、中心吸引裝置、多普勒胎心儀、
紫外線燈、冰箱等。室內應有保暖、降溫或空調設備。室溫保持在 24-26C,相對濕度為 55~65%,有條件的醫(yī)院應設有胎心監(jiān)護儀,心電監(jiān)護儀、復蘇裝置。此外,還應備有難產用的手術器械、搶救器械和急救藥品。常用產科難產手術器械各式產鉗、各號胎頭吸引器、頭皮鉗、胎膜穿刺針、無齒和有齒環(huán)狀鉗、
大窺器、陰道牽拉器等.常用搶救器械:測中心靜脈壓器、靜脈切開包、新生兒氣管插管用物、沙包(0.75~1kg),舌鉗、開口器、壓舌板、輸血輸液器、麻障機等。有條件可設置監(jiān)護室,室內設有胎心監(jiān)護儀、新生兒監(jiān)護儀、心臟起搏器、除顫器、搶救設備等。用急救藥品: 除一般手術室備用藥外,應加子宮收縮劑、升壓劑、降壓劑、止血劑、利尿劑、強心劑、麻醉劑等
2隔離分娩室:設備簡單。除上述必要條件外,其布局和設備應使于消毒隔離不宜設在產房區(qū)的中間位置。入室處備有專用的口罩、帽子、隔離衣及鞋等。進入門口處備有洗手和手消毒液的設置,并裝有紗門。有條件的設層流負壓室3洗手室:設在分娩室之間(兩室間用玻璃相隔便于觀察),應能容納 2-3 人同時洗手。洗手池、刷手設備同手術室。
消毒敷料室:設有物品架和柜貯藏已滅菌的產包及各種器械與敷料。